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6章 (14)茯苓甘草汤方(2 / 2)

甘草: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、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,炙用后药性更为温和,有补脾益气、清热解毒、祛痰止咳、缓急止痛、调和诸药的功效。在中医方剂中,甘草常被用作佐使药,以增强主药的药效,同时调和药性,减少副作用。

生姜: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,切片后使用,有解表散寒、温中止呕、温肺止咳、解毒的功效。它常被用于治疗风寒感冒、脾胃寒症、胃寒呕吐、肺寒咳嗽等症状。生姜的“三两(切)”同样需要按照古代的计量单位进行现代换算。

综上所述,这些药材的组合,往往用于调理和治疗与脾胃、水湿代谢、风寒感冒等相关的中医证候。当然,具体的方剂组成和用量,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,由专业中医师进行个性化调配。

原文:上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上四味:这里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四种药材,即茯苓、桂枝(去皮)、甘草(炙)、生姜(切)。这些药材经过精心挑选与配伍,旨在发挥协同作用,治疗特定的中医证候。

以水四升:指的是使用四升水作为煎药的溶剂。在中医煎药过程中,水的用量对于药效的提取至关重要。过多的水可能会稀释药效,而过少的水则可能导致药材煎煮不充分。四升水的用量,通常是根据药材的量和煎药器具的大小来确定的。

煮取二升:将药材与水一同煮沸后,继续煎煮,直至药液浓缩至二升。这个过程是药效提取的关键步骤,通过加热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,形成药液。

去滓:煎煮完成后,将药液中的药渣(即药材的固体部分)过滤掉,只保留清澈的药液。这一步是为了确保患者服用的药液纯净无杂质,避免对胃肠道造成刺激。

分温三服:将过滤后的药液分成三份,分别在早、中、晚三个时间段温服。这种服药方法有助于维持药效在体内的稳定浓度,同时减轻胃肠道的负担。温服是为了避免药液过冷刺激胃肠道,同时也有助于药效的发挥。